“截胡”德邦科技华海诚科32倍溢价收购衡所华威始末

  688535.SH)披露二次修订版重组草案,计划通过发行股份、可转债及现金支付的方式,收购衡所华威70%的股权,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8亿元。

  华海诚科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封装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企业,于2023年在科创板成功上市。根据重组草案内容,本次华海诚科拟以11.2亿元的价格收购衡所华威电子有限公司(下称“衡所华威”)70%的股权,溢价率高达321.98%。交易完成后,华海诚科将形成10.81亿元的商誉。

  据经济导报记者计算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华海诚科与衡所华威的合计净资产为14.42亿元。收购后完成后,新增商誉占交易后公司净资产的比例高达74.97%。

  公开资料显示,衡所华威与华海诚科均涉足半导体封装用环氧塑封料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领域。其中,衡所华威的下游产品更倾向于汽车电子和工业类产品,而华海诚科侧重于消费电子领域。

  依据Prismark发布的统计数据及华海诚科年报,在半导体环氧塑封料国内厂商出货量排名中,华海诚科位列第二,衡所华威位居第一。

  值得关注的是,在华海诚科计划收购衡所华威之前,另一家上市公司德邦科技(688035.SH)也曾筹划收购衡所华威,并取得了相应进展。

  从华海诚科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函中可知,2024年5月,德邦科技开始与衡所华威的股东浙江永利、绍兴署辉接触收购事宜;2024年9月,双方签订《收购意向协议》;2024年11月2日,浙江永利、绍兴署辉向德邦科技出具《终止函》;11月5日,双方签署收购意向终止协议。

  华海诚科在回复函中表示,交易终止根本原因是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双方产生了工作摩擦,浙江永利、绍兴署辉认为德邦科技未按照《收购意向协议》的约定及时履行相应义务。同时,衡所华威的小股东对《收购意向协议》中仅收购衡所华威大股东部分股权,却未落实小股东股权收购安排的约定存在异议。

  而德邦科技却称,自《收购意向协议》签署生效后,公司积极地推进相关工作,聘请中介机构通过资料核查、实地访谈、网络检索、函证等多种方式,进一步了解标的公司境内外主体的实际经营情况,并积极地推进实地驻场尽职调查、财务审计和价值评估等工作。

  随后,在拒绝德邦科技后,2024年11月11日,华海诚科公告称将收购衡所华威100%的股权;11月13日,华海诚科使用IPO超募资金,先以4.8亿元的价格从浙江永利手中购得衡所华威30%的股份;11月26日,公司公布将通过发行股份、可转债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剩余的70%股份。华海诚科出手之快,双方交易沟通之顺畅,超出投资者预期。

  值得注意的是,华海诚科与衡所华威渊源较深。华海诚科的三位实控人均曾在衡所华威任职。韩江龙、成兴明、陶军在衡所华威任职期间,最高职务分别为董事长、副总经理(总工程师)、副总经理。2010年,三人从衡所华威离职后创办了华海诚科。

  经济导报记者发现,根据德邦科技当时的计划,其拟收购衡所华威53%的股权,当时标的公司100%股权的估价在14亿元-16亿元之间,略低于华海诚科的报价。

  值得注意的是,自2024年9月21日德邦科技公告收购计划起,到2024年11月2日收到浙江永利、绍兴署辉出具的《终止函》,德邦科技的股价上涨超过70%。

  基于华海诚科与衡所华威的渊源,不知为何一开始公司不进行收购。公开资料显示,衡所华威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积极寻求资本化道路,公司分别于2004年、2021年筹划过上市,但最终均未实现。

  华海诚科方面表示,收购衡所华威除了能整合资源外,还能加速国际化布局,扩大海外优质市场占有率。衡所华威拥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“Hysol”,积累了像安世半导体(Nexperia)、日月新(ATX)等国际大客户。

  从公开的财务数据分析来看,华海诚科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并不十分理想。2022年、2023年,公司营收分别同比减少12.67%、6.70%,净利润分别同比降低13.62%、23.26%。2024年,公司经营状况有所改善,实现盈利收入3.32亿元,同比增长17.23%,净利润0.40亿元,同比增长26.63%。然而,今年一季度,公司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,在营收同比增长15.84%的情况下,净利润同比降低44.09%。

  再看衡所华威,2023年、2024年,公司分别实现盈利收入4.61亿元、4.68亿元,净利润分别为0.31亿元、0.46亿元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2022年-2024年,衡所华威的对外销售金额及占比均呈现下滑态势。2022年-2024年,衡所华威对外销售分别为1.38亿元、1.30亿元、0.83亿元,占比分别为31.09%、28.17%、17.66%。华海诚科在回复函中称,由于2024年国家禁止含有得克隆的产品加工和进出口,导致公司外销收入下降。

  经济导报财经研究院专家觉得,华海诚科和衡所华威均存在经营恶化的风险,“规模扩张+技术互补”的并购逻辑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。

  在技术创新方面,衡所华威的韩国子公司Hysolem目前已量产先进封装类环氧塑封料(衡所华威部分先进封装类产品性能优于华海诚科对标产品,达到业内主流水平,且主要性能已与外资同种类型的产品基本相当),本次收购完成后,华海诚科可借助Hysolem在先进封装方面积累的研发优势,迅速推动先进封装材料的研发及量产进度。

  不过,经济导报记者也注意到,在先进封装材料领域,衡所华威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。报告期内,公司先进封装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4.30%、4.59%、5.76%。目前,国内环氧塑封料行业的先进封装领域主要由外资厂商垄断,且环氧塑封料行业存在较高的品牌准入和客户认证壁垒。

  衡所华威拥有母公司和Hysolem两个生产基地。2023年、2024年,Hysolem分别实现盈利收入4866.75万元、5507.10万元,实现净利润-758.07万元、151.89万元。从市场环境和Hysolem在先进封装材料的产能来看,公司想要在先进封装材料上取得突破难度不小。

  对于先进封装技术,华海诚科表示,除液态塑封料产品目前为Hysolem独有以外,标的公司的先进封装技术均由母公司自主开发或与Hysolem并行开发,技术水平领先,研发项目有序推进,且在技术转让方面不存在限制。

  经济导报记者发现,收购后,衡所华威在经营上相对独立。公司将组成7人的董事会,其中华海诚科派遣2人,其余原股东派遣5人。华海诚科在回复上交所的问询时也表示,上市公司无法单独通过董事会对标的公司实施控制。今后,衡所华威的先进封装技术和其他先进的技术能否顺利协调给母公司,董事会的决议起到关键作用。

  不过,华海诚科也表示,上市公司将整合标的公司,优先切入新能源汽车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、碳化硅SiC模块封装、智能驾驶传感器封装、马达转子铁芯等快速地增长赛道,与头部车企以及Tier1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。

  根据重组草案,本次交易采用市场法估值,衡所华威100%股权估值为16.58亿元。根据相关规定,采用市场法估值可免于业绩承诺,这也是许多企业在收购时倾向选择该方式的原因。

  上交所在问询函中认为,衡所华威经营稳定,要求出示采用收益法的估值结果。根据收益法,衡所华威的估值为13亿元,市场法估值高出27.54%。

  对于形成高商誉后的潜在风险,华海诚科测算,如商誉减值率达到或超过6.18%,上市公司年度经营业绩将有亏损的可能。

  此外,衡所华威高额的应收账款成为上交所关注的重点。大多数表现在:报告期各期末,标的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.21亿元、1.30亿元、1.51亿元,2024年10月末应收账款增幅大于收入增幅。

  同时,上交所也表达了对交易双方资金安全的担忧。2022-2024年,衡所华威关联方通过无真实交易背景票据背书等方式占用资金,仅2023年拆借规模就达11.59亿元,远超同期营收。


上一篇: 2016-2021年中國衡器市場远景及融資戰略咨詢報告